秸稈禁燒,攔不住“霾禍”再襲。“十一”剛過,霧霾來勢洶洶,讓華北大部分地區再度遭遇“心肺之患”。北京,啟動下半年首個“重污染預警”;河南,部分地區局部能見度小於1公里;天津,21個監測點重度污染……2014年秋天的第一場“霾伏戰”挨著黃金周的尾巴打響了。(10月11日人民網)
  在當下,霧霾每年不定期“到訪”早已讓人們沒有了驚慌感和新鮮感,取而代之的除了心裡無聲的抗議還有那讓人忍俊不禁卻又值得深思的調侃段子:“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霧霾天氣,我們手牽手,卻看不清對方的容顏”;清華大學的校訓成了“自強不吸,厚德載霧”;……最為經典的是那無比光榮的“為人民服務”演變成了“喂人民服霧”。如今,霧霾再次來襲,且愈演愈烈,也讓公眾疑惑非常:霧霾天為何來得這麼早?這些年治理霧霾治出成效來了沒?環保部門的緊急應對措施管用嗎?
  面對質疑和指責,在“霧霾狙擊戰”中屢戰屢敗的環保部門顯得很無辜,多位環保局長都甚至“大倒苦水”,他們認為在當前環保機制下難以根治霧霾,因為造成霧霾的污染源“環保局長”根本管不了。東部沿海某省一位環保局長坦白明瞭地說,只要市(縣)主要領導“不點頭”,像“三高”企業這樣的污染源,環保局管不了、治不了、關不了。常言道,在其位謀其政,治理環境污染,保護良好生態是環保部門的天職,也就是說,“環保局長管不了霧霾”豈不是“貓捉不到老鼠”的悲哀?
  其實,環保部門形同虛設不但反映了環保機制的錯位,也反映出地方政府的媚富心態和GDP情結。一來,按照當前的法律法規,環保部門只能負責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在本地區的貫徹和實施,對環境保護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面對“三高”企業,環保部門根本沒有權力關停,只能以公函的形式請求當地政府配合;二來,“三高”企業能繳納高額稅收,高額稅收則是地方政府的“命根子”,“環境靠邊站,稅收才是硬道理”就慢慢異化成了官員們默認的法則,環保這樣的“次要”工作就自然而然要為增稅這樣的“主要”工作“讓路”,因而,環保部門送來的“配合公函”也就束之高閣了。
  習主席曾高屋建瓴地指出,不再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而是強調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立足點,要求的就是走和諧、科學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保持經濟又好又快向前發展。一些地方政府急於維護“三高”企業,一心往“錢“看,一心顧著眼前利益的做法,豈不是丟了西瓜撿芝麻的荒誕?當然,有效、科學的環保機制如何完善,問責監管措施何以落實,這些都考驗著當地部門的膽識和智慧,公眾也希望“貓捉不到老鼠”的悲情和無稽不再來博人眼球了。
  文/晟達者
  
  (辣味時評,一掃就行!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  (原標題:讀懂“環保局長管不了霧霾”的悲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w28fwwi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